感同身受的造梦空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把所有的懒于写作都归咎于那件事 --《我最好的朋友死了》。

对曾经的我来说,写作是一件让我快乐的事情,不同于现在记笔记的快乐,
笔记在于记录,写作在于创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作也属于记录,记录你的思想和属于你的那一瞬间的灵感。

大学的时候写过几万字的流水账随笔,那时很迷畅销文学读物,
比如光线传媒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谁的青春不迷茫》。
那时候觉得他写的很多话都戳中我心里的相同的感受。
也是从他书中了解到一本书的几十万字是从他长年累月的几百万字的写作中挑选出来的。

我不写了,因为纠结和愤怒。
我看辩论赛会觉得双方都对,自己说出的话会经常被自己从另一个方面切入的观点反驳,
该如何把一些想表述的观点说清楚呢。
显然能力不够的我连把一个观点阐述清楚都不能,索性不写。
因为“最好的朋友死了”,我带着一种天然的愤怒,
在看待一些事情时,已经先入为主的有了想法,
有失公正,也索性不写,甚至不要发表任何观点,自带反驳自己的这种被动技能,
再加上愤怒的不公正,会无限循环下去。
一但发表不公正的观点,就会被自己抓到把柄进行反驳自己。

只是不写而已,但火花还是会时不时的冒出来。该如何保存呢?文字有时是乏力的。
虽然有时你听到一句歌词而感动,因为它写出了你的感受;
有时候看一本小说而开心,因为它带给你前所未有的震撼的体验。
但有时你也会因为与人沟通不合而头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沟通频率,但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不需要完全匹配。
知己则是频率完全匹配的人。

但我仍然觉得不够。我很贪婪,我希望有一种造梦的技能。
我用这种技能生产一个个的梦,是我的不同感受。
再让接受者直接身临其境的体验梦中的情景,亲身经历,感同身受。
这不同于所谓的“意识交流”,如果意识交流真的普遍存在的话。
这似乎比意识交流低级一点,
需要一个中间产物(你用自身感受造出的梦)来传递,但能够完全保真。

如果真有感同身受的造梦能力,是不是可以少一些沟通障碍,
对于频率不匹配的人,你要清楚的描述一个东西,一个想法,立刻造一个梦给他。
又或是洗澡时迸发出来的一个灵感,不用纸笔文字记录,造一个梦保存。
这样你在看自己曾经的日记时就不会觉得幼稚了,因为日记只是文字记录,
但如果当时保存了一个梦,你再次回顾时,是以那个年龄和经历去感同身受的。